【实践建功】天津科技大学“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三艺承文脉,推普聚力融津南”活动 发布日期:2025-09-05
日前,天津科技大学“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奔赴津南区与双港镇河畔星城社区“玩转暑假·益童夏天”夏令营携手,开启一场以“非遗为舟,推普为帆”的成长护航行动。这支青春力量以非遗体验为支点,将普通话推广融入漆扇绘制、拓印、扎染创作等传统技艺传承中,为社区儿童搭建起语言成长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桥梁。 活动现场,服务队摒弃传统语言教学的生硬模式,让普通话学习随非遗体验自然发生。漆扇工坊内,孩子们一手持扇、一手蘸漆,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习传统漆艺技法,同时用普通话逐字诵读扇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家和万事兴”等诗词与寄语,让规范语言伴着漆香融入创作;拓印体验区里,小参与者们亲手操作工具,将“福”“寿”“德”等蕴含传统价值观的文字拓印在纸上,志愿者会逐字纠正发音,引导大家字正腔圆地读出文字内容,借“动手+动口”加深对字词与文化的双重理解;扎染工坊中,普通话成为创意沟通的核心纽带,孩子们用“像天空一样的渐变蓝色”“希望出现白色的圆圈”等规范表达,向同伴和志愿者描述自己的设计想法,在协作捆扎、浸染布料的过程中,语言既是交流工具,更是完成作品的关键助力,最终成型的蓝白扎染布,也成了推普成效的直观见证。 针对社区儿童普通话基础薄弱的情况,服务队以非遗互动为突破口,在趣味实践中提升孩子语言表达力与自信。活动吸引众多孩子参与,从图片里孩子们举着作品的灿烂笑容,能看到他们掌握非遗技艺同时,普通话应用能力悄然提升。孩子们带着作品归家,变身“家庭推普员”,用普通话向家人讲述创作故事,将规范语言与文化知识带入家庭,促进社区新老居民在关注下一代成长中加深理解、加速融合。 为期两周的活动,覆盖百余名社区儿童与家长,产出300余件融合普通话元素的非遗作品。社区里,家长感慨孩子回家总念叨新学词句,还教自己念“拓印”“漆扇”“扎染”;志愿者们也欣慰于孩子从羞涩沉默到主动用普通话描述创意的转变,深知推普种子已在童心扎根。 天科大“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以青春智慧,探索出“非遗传承+推普实践”的社区融合路径。这场实践不仅让孩子们触摸语言温度与文化厚度,更在社区发展图景中,绘就和谐共融的鲜亮底色,以实际行动诠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沟通壁垒、凝聚文化认同、激活社区活力,助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