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院积极践行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双创实践育人成果丰硕 发布日期:2020-12-15
人工智能学院不断探索“新工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将产教深度融合、高质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为学院重要教育改革方向,并坚持贯彻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改革思路,将学科竞赛作为卓越人才培养“催化剂”,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 学院依托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瞄准国家重点竞赛,主动拥抱社会竞赛、联合企业自筹办竞赛,以赛促学,产学协同开展丰富竞赛实践。 学院筹措资源,协调力量,疫情期间承办全国性重要学科竞赛。历时约1个月,成功举办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天津赛区竞赛和全国总决赛天津科技大学赛点竞赛。学生荣获12项国家级奖项和77项省部级奖项。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均为科大学子参加“蓝桥杯”竞赛以来最好成绩。 学院大力扶持新专业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积极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自身传统特长,在2020年(第13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学院提交的3项数媒动漫与微电影(专业组)类作品分别荣获2项国家级奖项和3项省部级奖项。 学院深入调研行业产业,结合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特点,引导参与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的创新竞赛。9月初组织师生参与“挖客杯”大数据应用挑战赛。该项赛事是全国范围大数据应用赛事,旨在为企业应用数据解决业务问题提供新场景,帮助企业应用数据提升经营决策效率和效果,赛题均为企业数据应用、数据挖掘真实案例和需求,共吸引了20余所高校、200余支队伍,800余人报名参赛,收到近200份参赛作品。历时两个月,人工智能学院组织近百人参与赛前大数据分析培训,4个团队分别荣获最佳数据应用奖、最佳创意奖以及优秀奖,1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展现学院新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在今年刚落下帷幕的天津市大学生信息技术“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技术竞赛中,学院8组入围总决赛,取得了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成绩。其中,学院新大陆赛道参赛作品《Piolt智能导盲仪》结合企业自研原创嵌入式设备,研发致力于“让盲人跑起来”的导盲设备,作为获奖作品代表受到人民网、新华网重点报道,相关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 学院积极联合企业,筹办特色创新创业竞赛,搭建校企互动平台,同步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孵化转化。学院引进英特尔公司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威尔创新(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其旗下泰格众创空间,联合筹划举办“泰格众创-智赢未来”互联网+科大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奖金池超过万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深化就业创业工作。大赛共吸引到全校来自5个学院的53个项目及团队。经初赛函评选拔出20个项目及团队进入决赛,最终评选出9支团队获得大奖。在竞赛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深入国情的人工智能叠加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社会经济、文教娱乐等AI+X的优秀作品,展示了我校学子创新创业的潜力和风采。 同时,学院以赛促教,通过多维度、多粒度的学科竞赛催化深化教学改革。在学院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关怀下,学院超过五分之四的专职教师积极投入“竞赛成果导向式”的新工科教学改革。在参赛、辅导、观摩过程中,老师们深刻体会到竞赛不仅考察学生团队专业素质,更是指导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学院教师一致将开展学科竞赛看作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到教学环节之中,把比赛题目、创新创业案例、前沿科研成果等带入课堂。各个专业和创新创业中心联动发力,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横向纵向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学科竞赛及专业知识,深入开展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探索。多措并举引导同学完成“学什么会什么”到“赛什么会什么”的理念升级。学院上下、各个专业,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的经验正在成为全院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人工智能学院坚持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在课堂教育之外,充分发挥和挖掘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和企业资源在行业专业深度融合、实践创新方面的作用,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这些多维多元化的国家级、省部级、行业重要赛事,为学院打开了更高质量创新创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新局面。荣获的奖项和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是对学院专业学科建设、实践育人思路的充分认可。学院将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内涵夯实基础,凝练实践特色谋求发展,为科技创新和更多行业产业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