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学四史】从灾难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发布日期:2020-11-04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的同时,坚持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宣讲“四史”,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本栏将我校思政课教师“四史”宣讲主题内容予以摘登,进一步增强“四史”宣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引领推动我校“四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理论宣讲主题:从灾难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张辉 主要内容 2020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灾难中,中国人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无不体现了中国人以家为本、以国为家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家国同构”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凸显了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是中国文化孕育而成的。《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可见,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是一种蕴含着文化与道德的观念,从个人到家庭、社会、国家、天下,我们所表现的都是中国人家国天下,天下一家的至善道德观。 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孕育着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从儒家思想来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社会治理的逻辑。个体归属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伦理是组织社会秩序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在家庭中生活和成长,慢慢生发出一种基于“仁爱”的家庭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家国情怀的萌芽。当家庭责任向社会责任扩展和延伸,家庭伦理和爱国精神一致时,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就具有理论根据和实践土壤。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践行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伦理精神,并将忠孝融入到社会行动中,在家尽孝、为国尽忠。 主讲人简介 张辉,男,法学博士,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理论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研究。近年来,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4篇、中文核心来源期刊论文2篇;学术论文曾获得省社会学心理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其中,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1部;助译著作1部;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