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学四史】民法典 中国之治的制度典范


发布日期:2020-11-17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的同时,坚持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宣讲“四史”,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本栏将我校思政课教师“四史”宣讲主题内容予以摘登,进一步增强“四史”宣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引领推动我校“四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理论宣讲主题:民法典 中国之治的制度典范

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杨新莹

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此次《民法典》的出台,是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成就。本期宣讲,主讲人杨新莹就不忘本来-民法典根植于中国法制史、吸收外来-民法典是世界法治文明的中国化、立足当下-民法典回应中国社会当前现实需要、面向未来-民法典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考量四个方面,讲述民法典开辟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典范。

《民法典》的颁布汲取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优秀法律文化之精华,使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迈入了“民法典时代”。回顾《民法典》出台的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首提至今,历经66年5次启动制定和编纂相关工作,最终于今年颁布并于2021年开始实施。《民法典》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几千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并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民事法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必将为建设法治中国筑牢根基,为实现“中国之治”提供制度保障。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是对人类法律文明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吸纳了两大法系尤其是大陆法系民事法律制度的精华,同时以“中国之治”的视角在多方面有所创新,树立了世界法典编纂的典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民法典》这部“慈母般的法律”的价值取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表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涌现,也给民事立法提出了新课题。《民法典》将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二者统一,凸显了科技向善、技术为民的价值归旨。

主讲人简介

杨新莹,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法学院硕士。主讲课程为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政综合实践课、民法典婚姻家庭与继承公选课、研究生中特经济理论课。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入职以来,共在CSSCI期刊、CSSCI扩展板期刊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天津日报》、宣讲家网等报刊平台发表理论文章十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