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学四史】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发布日期:2020-11-06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的同时,坚持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宣讲“四史”,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本栏将我校思政课教师“四史”宣讲主题内容予以摘登,进一步增强“四史”宣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引领推动我校“四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理论宣讲主题: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迎光

主要内容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仰在文化模式建构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信仰具有调节功能,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的安慰、灵魂的安定,是现实人生的解脱途径。信仰具有凝聚功能,可以使人不再感到孤独苦闷,获得精神的力量。就其本质而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我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核心问题。

在传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中,把实现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基本内容。在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国泰民安,都是现实社会中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古代圣贤理想的回归和再现,但并没有开拓未来、实现新的社会理想的成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传入中国以后,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打开了思想的天窗,传来了新鲜的空气,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指向未来的,在内容上是可以重新设定的,具有更加广泛的思想空间。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主讲人简介

刘迎光,女,1981年,山东济宁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核心论文,完成多项课题。